主流媒体社交倦怠的研究—以微信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03 10:33:0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交媒体 (SocialMedia) 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具有参与、交流、社区性和连通性等特点。We Are Social发布的《2018年数字报告》显示,2018年互联网用户为40.21 亿,同比增长7 %,社交媒体用户数为31.96 亿,同比增长13 %,2018年手机用户数量为5.135亿,同比增长4 %。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和深度渗透, 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也使人们开始焦虑。

随着部分使用者退出社交媒体和注销社交媒体账户,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由此而生。社交媒体倦怠是一个人人可以感知,却少有人追问原因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倦怠为何产生,社交媒体和用户又应该如何应对,则需要根据面临的情况,来不断地探究解决方法。

微信是我国主流社交媒体之一。但是随着微信的迅速壮大发展,朋友圈、微信群成为广告的集中地,社交功能开始弱化。不少用户开始屏蔽朋友圈,退出微信群,社交倦怠随之而来。故本选题以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微信为例,对当下社交媒体倦怠的现状做一个探索,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用户的行为与表现,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微信最初成立到成熟的运营过程,探索微信用户出现社交倦怠的行为与表现。

2、针对微信用户出现社交倦怠的行为与变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原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4年,Facebook、Flicker、Facebook、Dig等知名社交媒体先后诞生并迅速扩大, 社交媒体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Adam Patrick(2004)注意到人们被众多社交网站淹没的现象, 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 指出#8220;每周都有新社交媒体网站推出, 人们的收件箱里充满了邀请邮件, 一些用户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倦怠的猎物!#8221;。

2007年以前,国外的学者在研究社交倦怠时,更关注社交倦怠产生的原因。但随着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进一步的发展,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而在这之后, 社交媒体开始呈现衰退和下降的趋势。国外学者开始更多地强调社交媒体倦怠形成后用户的具体感受、反应与行为。

国内学者对社交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因和用户表现两方面。李宏在对社交媒体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交媒体倦怠理论模型整合图,为研究者系统剖析与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倦怠奠定了理论基础。郭佳、曹芬芳在理论上突破信息技术持续使用促进因素的研究路径, 从负面立场研究不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引入了社交媒体转换倦怠变量, 是对倦怠研究的一种发展;在实践上为微信运营商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改进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确认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2022年12月-2022年1月,撰写、提交论文初稿。

2022年2月-3月,根据导师意见,反复修改论文并提交修改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赵宇翔,张轩慧,宋小康.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错失焦虑症(FOMO)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 2017,61(8) :133-144.

[2] We Are Social:2018年全球数字报告-Useit知识库[EB/OL]. https://www.useit.com.cn/thread-17902-1-1.html,2018-1-30.

[3]Adam P.More than love to be found onnetworking sites[N].Reuters,2004-02-2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