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现在的中小企业有很多以往企业因际化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和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从事国际投资的中小企业还相对较少。
其次,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群体,参与国际竞争的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力密集型,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较弱。
最后,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在于经工业产品的生产,在制造方面因具有相对较氏的成本而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为中小企业是推动用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主体、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所以其国际化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本义首先简要概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然后集中阐述了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新状况所带来的挑战:最后针对这些挑战,就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本文写作提纲为:
一.摘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文献梳理和考察发现当前学术界对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还较少现有理论多关注于知识基础观和资源基础观.
传统的国际化研究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将研究领域转化到国际生产领域,提出国际贸易不是一场零和博弈,各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生产自己劳动成本绝对低或者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每个国家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只要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方式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也可以取得国际贸易利益。随后美国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利益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的,并得出各国应生产并出口该国丰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且国际贸易会使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增加,该国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减少。
新型国际化研究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弗农分析不确定性和创新时机对产品生产的影响,并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且在国际贸易中被具体化为以下过程:产品在创新国被发明创造满足本国需求;本国需求饱和之后进入到国外市场,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模仿该项技术并出口;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都掌握了该项技术,产品进入衰退期。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并且将垄断优势分为市场垄断优势、生产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政府课税优势以及信息网络优势。随后卡森在《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提出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交易时不会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建立企业的内部市场则是抵抗市场不完全的有效途径。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国际生产与跨国经营》中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国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简而言之就是具有所有权优势的国家到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根据合适的内部化优势进行投资。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核心就是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要素资源、需求资源、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机遇和政府几个要素组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摘要
二.引言
5.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名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探究》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赫克歇尔——《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