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8220;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8221;的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8220;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8221;。
根据万博经济研究院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中产阶级仅仅占比约30%,富有人群占比不足1%,因此,我国仍然处于贫富差距巨大的发展阶段,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最高效的缩减低收入人群比例是我国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确立低收入群体的评判标准。
通过阅读相关文和查找资料,并结合数据,确立低收入群体的评判标准;(2)分析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分析低收入群体特征,并对比分析低收入群体与非低收入群体特征;(3)分别从低收入群体的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家庭后续发展潜力、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和劳动力住所等个人基本情况角度对我国低收入者人群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可通过实质性个人劳动提高个人收入的人群研究;(4)分别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四中不同的收入方式的在低收入群体中的相应权重比重,并对四中不同类别的收入进行具体分析;(5)综合收入者结构特征与收入结构特征的研究制定可行的改善方案,已达到进一步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完善我国劳动力收入分配结构的目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有大致的方向和基本的概念框架,但是并没有具体细化的研究数据和具体的研究结论和成果。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文献研究法:就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现有研究成果,在校内图书馆资料库、国家图书馆电子信息系统,中国知网等平台广泛的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建立良好的知识背景,并充分了解选题的相关情况。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现今学界对于低收入者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与中国现阶段的时代背景和国家相关政策相结合,用已有理论优化现实情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解释。
本项目的研究包括以下流程:(1)文献研究(2)建立模型(3)清理数据(4)计量回归:运用STATA软件中的相关计量模型拟合数据(5)结果分析(6)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5. 参考文献
[1].葛玉好,《部门选择对工资性别差距的影响:1998-2001》,《经济学(季刊)》, 2007 第 1 期 [2].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经济研究》,2005 第 12 期 [3].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 丛》,2005 年第 11 期 [4].李实、马欣欣,《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中国人口科学》,2006 第 5 期 [5].张丹丹,《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 第 1 期 [6].姜磊、王昭凤,就业压力与劳动者报酬比例--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 析[J],当代财经,2008 年 08 期 [7].闫肃,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分配--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 [J],财经论丛,2012 年 01 期 [8].陈广汉著,《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供求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 1 月第一版 [9].张力、袁伦渠,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成因:一个基于劳动力市场分 割理论的定性解释[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 01 期 [10].赵俊康,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统计研究,2006 年 12 期 [11].姜磊、张彤玉,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和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 年 12 期 [12].张军、刘晓峰,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模式与解释[J],哈尔滨工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02 期 [13].苏永照、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劳动力市 场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4 年 03 期 [14].陈洁雄、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实证研究:2000-2008[J],经济学家, 2010 年 09 期 [15].陈立新、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J],商业 研究,2006 年 05 期 [16].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 年 05 期 [17].孙达林、杨勇,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3 年 03 期 [18].董克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关系的变化与调节机制[J],经济理论 与经济管理,2001 年 04 期 [19].王恩东、张朝丽,社会分工、制度变迁与市场有效需求[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年 12 期 [20].张兴华,对外来工的政策歧视,效果评价与根源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年 11 期 [21].张建华、褚玲、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问 题,2012 年 02 期 [22].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 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 年 07 期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