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缓解相对贫困开题报告

 2022-08-06 08:58:2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的历史性任务。下一步便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相对贫困对于绝对贫困而言侧重于公平的问题,因此相对贫困的缓解不似绝对贫困般只需提高硬性指标,而是要缩小相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差距。如何缓解相对贫困也成为了目前至关重要的问题。

近年对于如何缓解相对贫困许多研究报告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性建议,数字普惠金融也在其中。相对于传统的普惠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数字金融更加开放包容,有助金融延伸从而达到减贫效果;二是数字普惠金融推进金融资本合理配置来达到减贫效果;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消费从而带来经济增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愈加广泛,也带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由此引发我们对于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对现下的相对贫困现状做出改善的思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及解决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部分地区的普惠金融指数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变量,选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指数,通过回归分析,判断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否起到提高乡村经济发展,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若两者有显著的联系,我们将会得出数字普惠金融能缓解相对贫困的结论。并根据结论对未来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论文大纲如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发展和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Akhter amp;Daly(2009) 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数据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从而减缓贫困。Jeanneney&Kpodar(2011)认为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存贷款、资本配置和风险管理等直接渠道促进贫困减缓。

自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后,有学者开始基于普惠金融的理论内涵分析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Sarma&Pais(2011) 指出普惠金融由于包含所有人群获取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有效性及便利性等要素,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资金可得性,进而缓解贫困。星焱(2016) 认为普惠金融具有个体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社会发展效应,因此能够促进弱势群体增收减贫。

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公布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数字普惠金融概念诞生。随之,国内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后,众多学者开始运用该指数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减贫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影响。张勋等(2019)研究发现,在中国落后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速度更快,对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居民提供了创业机会。孙继国等(2020)基于CHFS研究了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居民创业、缓解信贷约束和化解农业风险来减缓相对贫困。徐曼芸等(2020)以云南省为例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更有效果,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更能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28日:检索自己感兴趣的资料,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最终定题,提交开题申请。

2、2022年12月29日---2022年3月15日:继续检索相关资料并研读这些资料,对一些外文资料进行翻译,详细安排如下:

2022年12月29日---2022年1月16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搜集一些数据进行初始分析,明确自己论文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确定论文框架并撰写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16,(9):21-37.

[2]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17(04):1489-1502.

[3]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涛、张勋、程志云,2019,《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