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货币化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开题报告

 2022-08-01 20:37:4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化率一直持续上涨,但2017年,中国货币化率由升转降,这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经济呈现出的一个新迹象。

但我认为,在此次中国货币化率由升转降的背后,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当前进入新时代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的变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因此,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货币化率的影响,对中国货币化率的持续上升过程和进入新时代之后呈现出的下降趋势做出解释,并针对中国产业升级和融资体系的变革提出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依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将资本有机构成结合马克思产业发展观,进一步深入剖析不同产业结构的资本有机构成,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货币化率的影响,对我国货币化率持续上升过程和进入新时代之后呈现出的下降趋势做出解释。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拟采用我国1978-2019年4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中国货币化率变动的问题,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与解释。

易纲(1996)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货币化假说,将经济活动的比重引入到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方程,以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较高的货币化率可以由我国货币化进程中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资产结构变化来进行解释。虽然货币化假说较为合理的解释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较高的货币化率,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用来解释其他一些已经基本完成货币化过程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为什么出现较低货币化率的现象。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将货币化理论拓展到更大的资本市场中的多项交易,提出了经济虚拟化理论。帅勇(2002)提出了广义货币化假说,其中包括资本存量货币化,认为股票、债券、房地产等在内的存量资本也存在货币化的过程。当资本市场发展的更加完善,资本会变得更加具有“货币”的特征,而且资产形式趋于多样化会对货币需求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另外,有些学者将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归于金融市场,比如刘明志(2001) 、曾令华(2001)、余永定(2002)等则认为中国高货币化率是受中国的高储蓄率、高不良债权率、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些学者则将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归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比如张杰(2006)认为中国高货币化率主要由于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补贴和担保,黄桂田和何石军(2011)则认为政府对汇率和利率的管制降低了持币成本,从而导致了中国高货币化率。还有部分学者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中国货币化率的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赵留彦和王一鸣(2005)将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以此来考察两个部门对中国的货币需求的差异性,从而以非农业部门出现较高的货币需求对中国货币化率持续上升进行较为合理的解释。汪军红和李治国(2006)构建了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知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主要是产业结构变动所致。范从来和杜晴(2015)则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为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促进货币化率上升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第一产业的比重对货币化率的提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促进货币化率的提升作用。依据熊航和刘少波(2017)关于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货币化率的研究得知,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地区货币化率的提升,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抑制地区货币化率的提升,但其抑制程度不及第一产业。

纵观学者研究发现,学者基本从金融角度或者产业结构变动角度来解释我国货币化率持续上升的原因,而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货币化率也同时进入新的发展趋势,开始出现下降。为此,我将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来分析其对中国货币化率的影响,试图对我国货币化率持续上升过程和进入新时代之后呈现出的下降趋势做出合理解释,并分析不同产业结构对我国货币化率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22.12-2022.01 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22.01-2022.02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22.03-2022.04 毕业论文修改与完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J].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 帅勇.资本存量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中国经济问题,2002,3.

[3] 刘明志.中国的 M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