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严重性病害。感染SMV的大豆呈现出花叶,坏死,顶枯、皱缩等症状,叶片内的叶绿素含量下降,产量下降。收获后的大豆籽粒外观斑驳,品质降低。近年来,国内外对SMV的各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抗SMV提供新的依据。
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Y病毒属(Potyvirus);稀释限点为10-2-10-4;室温下体外存活期1-4d,钝化温度50-65℃;提纯的SMV对紫外线的吸收高峰在258-263nm,最低值在240-244nm。SMV的寄主范围相对较窄,除了豌豆、豇豆不能侵染外,多数能侵染豆科植物;但近来有报道指出SMV可以侵染天南星科植物(2004)。携带SMV的种子成为次年病害流行的初侵染源;SMV以非持久性的蚜虫为主要的传播介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大豆苗期与蚜虫迁飞高峰期相遇,则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病害流行。
美国Cho和Goodman将美国SMV株系划分为G1-G7(1982)。此后由美国发现并命名的抗SMV基因有Rsv1、Rsv2、Rsv3、Rsv4,并分别定位在F、B2、D1b连锁群上。Hayes et al.(2000)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将Rsv1定位在F连锁群的一个6cM范围内。Rsv3基因的一个克隆与LRR结构域紧密连锁(Jeong et al.2002)。Hayes et al.(2000)应用SSR标记技术获得看与Rsv4连锁的2个SSR标记Satt542和Satt558,遗传距离和排列顺序为Satt542-0.4cM-Rsv4-7.8cM-Satt558。战勇等人(2006)以科丰1号携带的抗性基因Rsc7定位在N8-D1b W连锁群上。Yang et al.(2015)将Rsc7精细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158kb范围内,与SNP标记BARC-021625-14157关联。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以大豆突变体库为试验材料,结合SNP标记与表型性状间的关联分析,旨在发掘出新的抗SMV基因。
研究内容:突变体库表型性状鉴定:大田鉴定内容:花期、生育期调查
实验室鉴定: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一粒荚、二粒荚、三粒荚、四粒荚、单株产量、百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等。在此基础之上,结合SNP关联分析方法,期望获得与大豆表型性状相关联的SNP标记,研究表型与抗性位点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将NaN3、60Coγ射线、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处理南农86-4、南农94-16构建成的大豆突变体库作为研究材料。
技术路线见图1.
在防虫温室中,SMV株系SC7在感病材料南农1138-2上进行繁殖保存。将180份大豆突变体材料分别播种于装有沙土的花盆中,每盆35粒饱满种子;出苗后除去病苗以及弱势苗,每份材料大约保留30株幼苗,在幼苗的第一对真叶完全展开后进行接种。将感病材料南农1138-2的发病叶和磷酸缓冲溶液在研钵中研磨成汁液,再用毛刷将汁液均匀涂抹在幼苗的第一对真叶上,接种后再用自来水轻轻冲洗接种叶片。接种一周后进行发病症状调查,每三天一次,直到症状稳定,大概需要20天。
感抗性状分级参照濮祖芹标准:大豆幼苗接种后无症状或接种叶只出现局部坏死但上位叶无症状的归属于抗病类型;出现系统性花叶或坏死症状的归属于感病类型。以发病率作为指标,发病率在10%以下为抗病类型,10%以上为感病类型。
4. 研究创新点
利用突变体库来挖掘新的抗SMV基因。结合SN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抗性位点,克服了QTL定位效果不理想的缺点,提高了抗性位点定位的准确性。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5.7 将突变体库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种植,并调查表型性状
2015.9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江浦试验站的防虫温室中播种突变体材料、
SC7株系在南农1138-2上繁殖、摩擦接种、统计发病率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