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认知体验空间设计——“停顿”开题报告

 2022-08-06 08:57:5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理由:

本此毕业设计选题主课题为生命认知体验空间设计,子课题以“死亡”为核心,分为四个子课题展开设计探索。

近年来,自杀和伤害他人生命的案件日渐攀升、自杀人群逐渐趋向低龄化,扭曲生命价值、漠视生命的现象值得社会各界深思。我们认为,这类现象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相关认知太过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以及不健全的人生观造成的,面向公众的生命认知教育的推进刻不容缓。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9年发布的相关数据表明,每年有近80万人自杀身亡,每一个自杀身亡者背后是二十多个自杀未遂者。自杀这一行为对于家人、社区乃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悲剧。而对死者亲友而言,必将造成持久性甚至永久性的精神伤害。自杀可以发生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2016年,自杀成为全球15-29岁年龄组中第二大死亡原因。自杀不仅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它是遍及世界各地的一个全球现象。事实上,在2016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9%以上。 在中国,中学以及大学学生等群体的自杀,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扭曲生命价值,漠视生命的事件常常困扰家长与社会。当前,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生命意识缺失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关于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反思,患上了“空心病”,对生活厌倦,“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与之相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精神脆弱、缺乏同情心甚至漠视生命等。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看起来生命意识很强,但很难说是一种健全而完整的生命意识,如对虐狗的现象反应强烈,却对人间的苦痛缺乏同情;对自我的悲欢很敏感,对他人的悲欢则无动于衷。

人生的基础和前提是生命,没有良好的生命意识,就很难建构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生命意识即对生命的认知。这里的生命,包括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群体生命乃至包含这些在内的整个世界的生命。这里的意识,包括直接的感性体验和间接的理性认识。生命意识是人首先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也是人性的基本内涵。生命意识的培养,是要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不仅要对自身的生命有清醒的意识,而且要对自身之外的生命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生命意识,不仅只是一种观念,而且应当是一种感知能力,也就是说,能够真切地感知到其他生命体的存在。这样,才能克服生命意识的片面性,确立自身作为人在世界的位置和价值。

“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的一切思考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向无限的精神价值,这就有了伦理学。当人揭开了死亡的奥秘,洞烛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理想便平添上了一种崇高的美,这也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陆杨《死亡美学》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言:“死亡是最高的艺术。”生与死是永恒的话题,而当今中国的风光大葬等生死观念还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相信在时代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生与死将不再成为谈论的禁忌,无论生者和逝者都能获得各自的解脱,打开属于自己的那扇门,让生命的旅程永远都不会结束。

因此,本次毕业设计选择生命认知体验空间设计为主课题,从“生命认知”的角度设计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以“死亡”为切入点,唤起人们对自身生命的清醒意识,引起大众对生与死的思考,帮助人们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生命意识(生死观)。

在西方,有一句从古希腊时流传下来的俗语——“Carpe Diem”,译为“活在当下”。“Carpe Diem”思维方式的基石之一,正是在脑海中保留些许关于死亡的念头,提醒人们正视“自己终将死去”这一客观现实,把握今天。公共哲学家罗曼克里兹纳利克(Roman Krznaric)认为:理解死亡是人类督促自己把握当下的重要前提之一。他有一个习惯,死亡停顿(Death Pause),即他每天会花五分钟的时间,想一想死亡这件事,不会深想,就是把这个念头拿到生活里来,不去回避它。通过短暂的停顿,在思考死亡的同时认识到生的意义。将死亡这个必然事件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中,正视它,从而获得更清晰的生命认知,在生活的混沌中暂停下来以感知当下的清明。

死亡停顿(Death Pause)空间的设计旨在给人们盲目慌乱的人生按下一次暂停键。通过设计空间中的“死亡停顿”节点,让空间体验者在短暂的停顿中思考死亡的同时认识到当下——生的意义。“停顿”发生在生死两端之间,是个体生命中不可忽视的人生节点。每个人生节点影响或决定着每个人生命的走向,或被动或主动地控制着每个人生命的趋势。每次“停顿”可以是一次深思、一段抗争、一场凝视,如同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所表达出的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

实践意义:

本团队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如何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给人以思考,使空间中的人主动思索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价值;以死亡为切入点,探究我们对于生命和生命体的认知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建筑室内外环境相结合;怎样运用多种学科合作的表现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想法。并达到:综合运用本科阶段所学的各类知识;综合运用各类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和软件,完成完整并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作品集;具有全面的设计策略与问题解决能力,能完成优良的功能布局设计;具有优秀的空间美学感知创意能力,对空间拓展有一定构思创意;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协作合作能力;具有时间安排和掌控能力。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设计研究内容:

本次毕业设计以建设生命认知体验空间为课题的目的在于,从“生命认知”的角度设计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意识,引起大众对生与死的思考。期待人们能以死亡为镜,善待时光,以生死的维度看待当下、面对未来,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丰盈自己的人生。

此次课题所研究的不是人们对于死亡表面式的单一维度的感知体验设计,而是将“生与死”进行并列讨论与思考,挖掘“生与死”话题的深度和厚度,研究如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生与死”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融入环境设计的空间语言之中。

生命认知体验空间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空间对于人情绪的影响,利用点线面体、声光电、多感官感受等手法,通过建筑内外部空间尺度的对比,例如:平直空间与曲折空间的交错、狭窄空间与开阔空间的过渡、开放空间与半开放空间的融合、循环空间与封闭空间的融合等,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等形式,运用电脑编程灯光、投影映射、互动动画和音效等手段进行空间氛围营造与意象表达。并融入我们对于生命认知的理解与思考,引导体验者在空间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感受并思考生死。在人与空间的互动中,设计师与体验者共同完成生命认知空间的设计创作。

死亡停顿(Death Pause)空间的设计旨在给人们盲目慌乱的人生按下一次暂停键。通过设计空间中的“死亡停顿”节点,让空间体验者在短暂的停顿中思考死亡的同时认识到当下——生的意义。“停顿”发生在生死两端之间,是个体生命中不可忽视的人生节点。每个人生节点影响或决定着每个人生命的走向,或被动或主动地控制着每个人生命的趋势。每次“停顿”可以是一次深思、一段抗争、一场凝视,如同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所表达出的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

生命认知体验空间——“停顿”空间的设计以“正视死亡”为切入点,期待帮助体验者正确地看待死亡,并将“死亡”融入日常生活的短暂思考中,直面死亡的恐惧,从而感受生的可贵,借迷途的人们一束光,将其人生之路照亮。同时传达出我们所希望表达的重点,即对于浩瀚的时间来说,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在人生的长河中,“死”并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物,而是比“生”更绵长的存在。

1、以生命认知为主题,运用跨学科合作的表现形式,期待人们对生死、生命产生新的思考;

2、对场景地点进行分析,分析与探究人群生理、心理以及相关社会问题;

3、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电脑编程灯光、投影映射、互动动画和音效等手段进行空间氛围营造与意象表达;

4、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作品,包括设计创意报告、设计创意图册、展板、模型、动画漫游场景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体验馆选址,并进行建筑外观以及周边环境设计。

2、以教育与探索生命价值与意义认知为目标,进行体验空间展馆室内空间设计,室内空间的体验设计具有展示空间设计的特点,并融入艺术化的形式表达。

3、探索合适的体验空间形式

(1)平直空间与曲折空间的交错设计与研究

(2)狭窄空间与开阔空间的过渡设计与研究

(3)开放空间与半开放空间的融合设计与研究

(4)循环空间与封闭空间的融合设计与研究

4、探索合适的感官体验

(1)颜色在空间中影响人类情绪变化的设计与研究。

(2)材质在空间中影响人类情绪变化的设计与研究。

(3)声音在空间中影响人类情绪变化的设计与研究。

(4)光影在空间中影响人类情绪变化的设计与研究。

(5)气味在空间中影响人类情绪变化的设计与研究。

(6)形态在空间中影响人类情绪变化的设计与研究。

5、寻找“停顿”的主题词以及点位,构建故事性体验情境,进行艺术化的体验空间设计;

6、完成全套图纸设计;

小组成员共4人,小组分工与合作情况:

(1)小组成员每人分别针对各自子课题以软件或手绘的方式构建出方案基本草图和建筑的基础形态草图,设计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动画设计等。

(2)小组4人分别完成初步设计后,将每人的方案进行设计的融合,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3)完整设计方案以各个成员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合理分工安排。

7、探索设计展示形式的艺术化和多样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沉浸式体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为例。在新媒体时代,交互体验设计也在传统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中逐步应用,展示方式多样,从视觉设备到灯光操控和数字交互设计,共同创造了相对动态的展览空间,使其设计重点从对空间、展品等“物质实体”的关注转向“人”的关注,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关注游客的参观需要,在增加信息的高效度的同时还尝试解决人与事物、人与空间和人与展览技术的关系。

沉浸式体验就是通过全景式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交互体验(有时在VR设备的“帮助”下),使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参观者带入“时空的穿梭”和“虚拟世界”。

例如,徐州汉画石解密艺术体验馆是一座全新的高科技艺术展览馆。在馆内,一幅古朴沧桑汉画像石让你看见声音交错的年代光影,融合了高科技,让游客如同第一次乘坐时空穿梭的飞机,穿越历史,仿佛汉朝的一切都是触手可及的。展馆采用传统实景重现、三维动画、虚拟加强现实等方式,让过去的场景重现。智能人机交互等传统艺术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趣味盎然地为游客解读汉代画像石中的历史与艺术内涵。在这里,可以穿着两千年前的时代服装,尝试当时各种马车兵器,领略汉朝歌舞的升平。走进悬浮全景电影院,让游客置身于画中,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大汉王朝。另外还有4D影院,模拟电闪雷鸣、风霜雨雪(4D电影可以通过喷水来实现下雨的感觉)、爆炸等多种特效,将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触感和动感汇聚在一起,体验一场虚幻的、惊心的冒险之旅。实现了艺术和科技的融合的沉浸式展示空间设计,不仅使博物馆陈列变得耳目一新,而且还能吸引观众,调动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文物背后故事的思考,深切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沉淀。

在沉浸式设计中,人们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即使用者完全沉浸于特定的活动或是事物中而达到无视其他事物的忘我状态。通过沉浸式设计,体验者全身心地投入空间,完成感官、行为与内在情感的沉浸式体验。(1)感官体验 沉浸式空间的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层次反映在人的感官体验上。体验者通过多感官的相互配合,感知场所中的景观环境信息,从而获得切实的、直接的空间体验。如,印度新德里的五感公园为游客创造了丰富的五感体验,精美的园林花卉与艺术雕塑为体验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原始岩石的凹凸质感为人们提供了触觉感知,公园内的陶瓷钟声与瀑布流水满足了人们的听觉需求,此外,还有基于植物芳香的嗅觉体验和园内餐厅美食的味觉体验。在环境心理学基础上,五感公园使体验者的五感相互作用、彼此沟通,满足了人们的感官需求,促进了景观环境的综合感知,为体验者进入沉浸状态奠定了基础。

(2)行为体验

第二层次是行为体验。人是体验的主体,景观应该满足人们的多种活动需求。行为体验正是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表现。景观不应该只局限于静态的观赏,还需要人们的参与和交流。沉浸式设计满足了人们更深入地与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的需求,建立起人—人、人—物、人—空间之间的联系。如,苏州公园里的城市景观通过人工技术模拟自然海滩,建造了波浪戏水池,使人们可以在此参加亲水性活动。人们通过在水中嬉戏、玩耍,感受到海浪的律动,从而获得与水的亲密互动。人与景观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增进了人、物、空间三者之间的联系。(3)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官体验与行为体验基础上较深层次的体验。在沉浸式空间中,经由感知与行为体验,最终会产生某种情绪和感觉,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触景生情。如,哥本哈根超级线性公园场所中明快的颜色、流畅的线条使人感到愉悦与轻松。沉浸式设计的意义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知觉与行为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不同情感的需求。至此,沉浸式体验由表象的触及深入到精神的触动。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时间是2022年11月20日-2022年12月下旬,大量查阅相关书籍,补充未掌握的相关知识。

2、方案阶段——时间是2022年12月下旬-2022年1月。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到设计的切入点、确定方案的总体风格定位和设计理念,构筑初步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徐凯文“.空心病”也是一种心理障碍[N].大众卫生报,2017-07-25(16).[2]欧阳康.生命意识素质教育人生境界[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11.

[3]张玲玲.大学生生命认知与体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当代青年研究.2020年(05):72-76

[4]李丹;徐晓滢;李正云.大学生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心理科学.2011年(06):82-88[5]迟西琴.论死亡禁忌与死亡教育.医学与哲学(A).2018年(01):69-71[6]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美术教育研究.2020年(13):94-95

[7]周沫.建筑空间与心理知觉.科技展望.2016年(04):33

[8]王方戟;游航.多义与错位——西班牙韦斯卡尔城堡主塔及谷仓遗迹改造设计中的结构思路.建筑遗产.2020年(02):112-121

[9]顾月明.中国传统身体观念与人性化的建筑空间.新美术.2020年(03):129-132

[10]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1]任泽.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及其培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年(30):42-45

[12]陈奕彤.基于沉浸式体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工业设计.2020年(09):106-10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