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 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情绪效果。持续不断的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等;而积极地情绪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潜力。只有了解情绪,才能管理并控制情绪,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注重#8220;以人为本#8221;的今天,各行业组织越发重视对人员的情绪调查研究。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极为重要的核心,而银行业是金融业的主干行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情绪压力及其调节方式研究将是学术界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随着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银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格,员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激烈的行业竞争,紧张的工作气氛,都影响着员工的情绪。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而言,对银行工作人员的情绪研究,不仅拓宽了情绪工作的研究面,更 能从研究人才的角度有针对性的解决员工的情绪管理问题,从而得到取得更高绩效的方法,做到以人为本,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长足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将研究银行工作人员的各种情绪和来源及其情绪调节方式,从银行工作人员的两种压力来源、其周围的环境因素和各自心理情况来探讨它们各自对情绪的影响。以及,本文将探讨银行工作人员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主要研究其调节方式和效果,做出具体的效果对比,为银行工作人员的情绪调节提供方案。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银行工作人员的情绪来源;
2.银行工作人员的情绪受工作压力,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影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情绪调节理论起源于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首先涉及到情绪调节的一种理论,它认为情绪并没有积极作用,相反,情绪是一种相当消极的东西,个体情绪调节的作用就是管理好自身情绪,使自己尽量不受消极情绪左右。这一理论使情绪调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佛洛依德的情绪调节理论是基于他的医学案例临床实践提出的,所以他的理论只重视消极情绪的调节。而后来的研究者基于正常人群的经验和有关的实证研究,提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可以通过个体主动调节,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此,情绪调节不再作为个体的被动防御机制,而强调主动进行情绪调节。这一认识对情绪调节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情绪ABC理论,该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他认为C不是由A引起的,而是由B引起的。由该理论影响产生了情绪疗法。20世纪80年代,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开始为人们所关注。随后,关于情绪调节的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Lazarus和Folkman提出压力应对模型:他们将情绪调节分成两种类型,分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调节和以情绪为中心的调节。Fredrickson提出心理恢复能力理论,强调积极情绪在消极情绪调节中的积极作用。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在个体面对消极情绪是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包括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Gross提出过程与策略理论,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Gross认为情绪是一个系统过程,在个体产生情绪的前后,情绪调节就已经存在。他认为情绪调节结构应该是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识改变,反应调整五个阶段。这一理论是情绪调节理论的集大成者,概括了情绪调节过程的基本形式。2004年,Kim在他的学术报告中提出情绪调节的结构观,重视情绪调节的构成成分。
国内对情绪调节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较晚且多为理论研究,如魏义梅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研究、李静和卢家楣研究的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二人发表著作《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程红玲、陈维政的文章《工作中情绪调节行为的决策机制与关键影响因素: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情绪调节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工作分析》;汤冬玲、董妍、俞国良、文书锋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其中讲述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和影响;赵小春的《国内关于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现状述评》;贺洁《情绪劳动、工作懈怠对工作满意的影响》;王玉梅的《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模型的建构》等等,在情绪调节的实证研究上,邢彩,杨苗苗发表了《通过注意训练调节情绪:方法及证据》;陈语、赵鑫、黄俊红、陈思佚、周仁来著有《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一文,这些都是国内研究学者对情绪调节研究做出的调查和分析。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10日--2022年11月23日 确定和提交论文题目,选择研究工具
2022年11月25日--2022年1月7日撰写开题报告,确定研究样本的选择范围
2022年1月8日--2022年4月20日 进行调研工作,收集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并撰写论文初稿
5. 参考文献
[1] Li Xuebing, Chan Raymond , Luo Yue-jia. Stage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 on spatial and verbal working memory[J]. BMC Neuroscience, 2010, Vol.11 (1), pp.60.
[2] R.D. Rhodes, D.E. Everhart, D.W. Harrison et al.. Cerebral mechanisms of ANS and emotion disregulation[J]. 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1998, 13(1) pp.124-124.
[3] Ananda Amstadter.Emotion regulat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 2007 (2),pp.211-221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