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江苏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总量一直都居于全国领先水平,然而从局部来看,江苏地区经济发展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南北经济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差别,尽管近年来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增速已基本超过苏南,但从量上来看与苏南差距仍然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都是威胁整体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一大障碍,江苏经济总量虽然领先全国,但内部发展差异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影响了江苏#8220;两个率先#8221;目标的实现。当前,协调江苏地区经济发展任务依旧严峻,本文分意在通过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经济合作协调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苏南、苏中、苏北的划分及依据:按江苏省行政区域划分,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五市,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泰州、扬州三市,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
2.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江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突出,呈梯次分布,苏南经济发展明显领先于苏中苏北。(2)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苏南已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后期仅占部分比重;苏中大致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后的混合状态;苏北多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工业化时期占比较少。(3)江苏地区优势差异明显,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业苏南迅速发展;苏中工业经济起步早,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苏北地区交通运输尤其便捷。(4)江苏地区发展模式正在逐步调整,苏南地区发展遭遇资源、生态瓶颈等问题,产业向北转移,中北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同构、生态污染严重(5)随着交通发展,苏中苏北在经济圈带动下发展迅速,经济增速基本超过苏南,但经济基数小使得与苏南的差距仍然巨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西方学者主要提出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如纳尔森(1956)提出低水平陷阱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大投资以拉回人均收入才能越过人口增长陷阱;赖宾斯坦(1957)提出临界最小努力理论,鼓励发展中国家冲破内部低水平均衡以实现长期持续发展等。非均衡发展理论则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一者不含时间变量,如佩鲁(1950)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从一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到的,赫希曼(1958)提出不平衡增长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经济,选择部分部门投资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另一者含有时间变量,如威廉姆逊(1956)提出在时间线上区域收入趋同的假说。
我国不少学者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陈栋生(1993)等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待开发、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他们认为区域经济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蒋清海(1990) 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经济、工业化初级、全面工业化、后工业化四个阶段。白雪梅、赵松山(1997)按改进的TOPSIS法来分析和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调整增长时期的工业化中期。董必荣、施建军、李虎等人(2008)则以平均人均收入水平为标准将经济发展分为产品生产、工业化实现和稳定三个阶段,以及更加细化的六个发展时期
另外,我国许多学者还就是否均衡发展将我国宏观区域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均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8220;社会主义生产均衡布局#8221;理论影响的结果;(2)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均衡发展阶段;(3)区域协调发展阶段,这是目前还没有达到,并正在努力的目标。对于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这一典型案例,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如叶依广、王启仿(2003)研究了对江苏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方法,沈山、安宇和戴先杰(2005)应用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以及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政策制定上提供指导等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1-2022.12.31,确定论文题目,制订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上交导师查阅;
2022.1.1-2022.4.10,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同时翻译相关英文资料;
2022.4.11-2022.4.20,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2]王伟中.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