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2022-07-30 14:19: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校园景观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而校园景观规划是设计高校整体形象的关键,对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树立教育品牌,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学习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诸要素。在景观化校园中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会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素养,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

(二)体现校园文化与文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景观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景观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校园景观强调文脉,它是环境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重点研究问题(一)以人为本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不仅要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 更要充分度量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行为, 要塑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本”空间。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以此为出发点, 考虑学校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 在空间的创建上尽可能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 借助软化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如空间创建上满足学生学习、交往、休息、运动等多种要求, 兼顾残疾师生的共享;交通处理上, 在保障校内交通安全、方便和畅通的同时, 把单纯交通功能的出行空间扩展为多层次的交往空间。通过分析和研究, 以适宜的尺度, 科学的布局, 营造出实用、美观、积极、向上、平等的人性化绿色校园空间。(二)注重校园特色校园虽然有着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观, 但是它们又深深根植于各自所特有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土壤中,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校园绿地规划应根据校园自身的地域特征、自然和人文资源, 综合学校的性质、办学宗旨等在绿化中彰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还可运用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绿地构图形式、小品、空间等来体现个性。(三)营造师生实习实践以及交往的良好空间学生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他们能够清楚地感知学校景观的各种信息,通过体验,得以解读校园不幸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交流,接触到的是微观的社会和复杂的生活。当代的环境设计更主张不定型、敞开式的设计方式,空间的使用更灵活,打破了僵硬的封闭型的空间构造,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校园景观不仅可居,而且可游可赏,交往空间的创建可以促进完美的情感生活和强烈的认同感。(四)解决思路(1)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从空间结构入手,在校园中心区域形成第一层次景观,由各个组团圈合而成第二层次景观,各建筑物内部庭院形成第三层次景观景观,构成有序而清晰的园林系统。(2)注重生态效果校园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本,以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绿色校园,注重能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应依托自身的环境条件,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势、水系、植被, 巧妙构思, 精心设计, 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景观, 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5.3.3反映地域特色,体现校园个性在设计上应当充分体现校园的地域性特点这个设计要素,通过对校园所具有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等加以分析,使校园的景观具有个性,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校的师生获得归属感。在考虑校园景观观赏性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学校历史、办学特色等因素,将这些因素融合到校园的景观建设中去,创造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感受双重作用的校园景观,提升学校景观质量和师生精神生活品位。将园林景观、绿地、雕塑、小品等各设计要素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在整个校园空间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人文环境。(五)以人为本要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如:空间组织与规划可依据不同层次需要, 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 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 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主要设计概况:

桃江六中座落在湖南省资水之滨的大栗港镇,面临省道,水陆交通区位得天独厚。校园占地百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7000多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块分明,三栋教学楼、五栋学生公寓,可学容纳3000余名学生。科技馆、400m标准田径场、塑胶篮球馆、多功能综合楼、师生服务部等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运动、生活场所,教学设备一流,电脑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练功房、写生室等一应俱全。校园花团锦簇、香樟常青、桂花飘香、环境怡人。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50多人,教职工170人。桃江六中是益阳市重点中学,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湖南省外语实验教学基地,湖南省定向运动理事单位,湖南省学雷锋先进单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0世纪以来,国外应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综合式发展趋势的要求,整体型、综合型的空间布局代替了传统上依功能专业分散布局的校园空间形态,从而形成了新的聚合式的校园空间环境。

这其中,又以两种主要的聚合形式为主:按学科综合聚集和按功能综合聚集。

前者突破了传统分散式的校园空间格局,把多个系科集合在一起,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史卡博柔学院、美国的斯托克顿大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完成毕业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1)计算机,Word2007、Excel2007、PPT等办公软件,3Dmax9.0、Photoshop CS5、AutoCAD2008等设计软件,绘图工具一套以及相应图纸。

(2)学校图书馆书库和网络资料库。

(3)现场勘探,卷尺测量,规划用地现状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胡庆春.21世纪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16).[2] 何韶瑶.大学校园:整体化开放空间景观环境构建——以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校园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04(02).[3] 夏宇,张慧.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4] 范利飞.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 40( 17) : 9380 -9382,9447.[5]姚鲲,余敏.大学校园景观中的休憩空间研究[J].江西科学,2010,28(5).[6] 肖冰,孙冰.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20) : 6029- 6031.[7] 秦柯,李利.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商业设计,2008(10).[8] 刘锐.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J].文艺生活,2011(11).[9] 安勇.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之我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10] 余菲菲,李桂媛.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J].系列专版, 2010,26(12).[11] 杨雪,葛佩琳,段渊古.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2] 赵丽芳,刘斯荣.论大学校园景观的人文精神体验[J].科学时代,2011(11).[13] 贾德华, 王万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2006,1(3).[14] 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3(4).[15] 张斌.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J].滁州学院学报,2006,8(1).[16] 马婧,苏剑鸣.浅析现代校园景观设计方法[J].工程与建设,2009,23(6).[17] 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4) : 1027- 1028.[18] 陆海英,刘春江,车生泉.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通报, 2007,23(5).[19] 张云,彭旭路,樊国盛.云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中心绿地芳园景观设计[J].现代园林,2010(10).[20] 陈尚玲,陈科东,徐敏.校园景观与文化共融——桂林旅专新校区景观设计构思[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244-248.[2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2] 克莱尔库帕马库斯. 人性场所[M]. 俞孔坚等,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65- 166.[23] FORMAN R T T ,GODRON M.Landscape ecology [M]. New York: John Wileyamp;Sons Inc,2000.[24] KEVIN L 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IT Press.2005.[25] BAWA K S, PEETY D R, BEACH J. Rep roductive bio logy of tropical lowland rain forest trees. I. S exual systems and incompatib ility mechanics[J].Amer J Bo,t 1985, 72: 331- 345.[26]PUTZ F E, MOONEY H A. The biology of vines [M]. Cambridge: CambridgeUn ivers ity Press, 199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