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稻谷是全球三大主粮之一,在我国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稻谷种植面积约为3 00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近 20% 。除粮食生产大国外,我国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为保证粮食安全,国家在粮食战略上制定了储备粮政策。2016年,我国稻谷总产量超2亿t,其中稻谷存储量超1亿t。因自身生理生化变化及与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稻谷储藏中可能遇到各种安全问题。发现稻谷储藏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开发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效减少储藏损失一直是稻谷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对其造成危害的生物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储粮害虫;一是储粮微生物。在一般情况下,储粮害虫较为显著,体形较大,易于察觉,常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和严加控制。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稻谷霉菌计数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模拟探究稻谷霉菌计数培养基各个条件下的不同情况,探求最优方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粮食主要储藏于国家粮库中,但稻谷在储藏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虫、螨、霉等生物的危害,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早期的研究认为,虫害是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科学家逐渐认识到霉变也是造成粮食损失的重要原因。霉变对粮食的危害是双重的: 一方面它能影响稻谷的色、香、味及其营养价值; 另一方面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畜产生的危害 也 是 不 可 估 量 的。早在1965 年, Christensen 对由霉菌引起的稻谷腐败、变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稻谷霉菌分为田间真菌及储藏真菌,储藏真菌主要为曲霉,特别是灰绿曲霉属,储藏真菌将降低稻谷种子的萌发率,并降低稻谷的食用品质。田间真菌主要是稻谷从田间收割时所携带的真菌,有些田间真菌在储藏的过程中,可能因不适应环境而不能生存,如镰刀菌,但很多田间真菌依然能对人、畜产生致命危害。黄坊英等对早籼稻谷田间真菌区系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乳熟期和黄熟期稻谷的真菌种类基本相同,寇氏镰孢霉 ( Fusarium Kiihnii. ) 、稻恶苗镰孢霉 ( F. moniforme) 、简单青霉 ( Penicilli-um Simplicissimum) 及黄曲霉 ( Aspergillusflavus )是主要菌种。霉菌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东北作为我国稻谷的主产区,对我国的稻谷产量及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国内外对于稻谷霉菌在培养基的优化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对不同稻谷样品进行研究,探究稻谷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并且找到最优方式,所以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20—2022.12.31开题报告
2、2022.01.01—2022.04.30设计实验,文献翻译,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 1、黄坊英,廖权辉,毛朝安,等. 早造稻谷田间真菌区系的初步调查研究 [J]. 粮食储藏,1982,3: 35 ~ 41
2、 2、苏福荣,王松雪,孙辉,等. 国内外粮食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制定的现状与分析 [J]. 粮油食品科技,2007,15(6) : 57 ~ 59
3、 3、李新社,陆步诗. 粮库中稻谷霉菌污染情况调查 [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 2) : 113 ~ 11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