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沙门氏菌是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监测对象。
因其营养要求不高,故极易存活,威胁食品的安全。
所以,对沙门氏菌的抗性研究极为重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沙门氏菌的同源保护作用。当沙门氏菌被不良的环境条件胁迫后,再次处于相同的不利的环境时,其存活能力增强。
将沙门氏菌进行活化后,分别放入不同的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培养温度分别设置为最适温度36℃,低于最适温度的10℃和28℃以及较高的温度45℃。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沙门氏菌进行热处理,对存活下来的沙门氏菌进行平板计数。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建立模型,分析沙门氏菌的存活率,得出规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细菌抗性的研究较为深入,从各个方面来研究细菌处于不适宜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抗性,有细菌的耐酸耐碱,耐高压,耐药性等。DeAngelis等已经证明,将细胞暴露于亚致死温度会在各种物种中诱导更高的耐热性,包括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植物乳杆菌。并且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不仅存在同源性保护作用即致病菌在受到某一种不利环境的胁迫后,再次遭受到相同的环境时,存活率明显提高的现象;还存在另一种是交叉保护作用即致病菌在受到某一种不利环境胁迫后,遭到其他的不利环境,存活率明显提高的现象。 Hassani 等已经证明了耐热的菌存在耐酸的性质。国外的研究深入到基因层面,寻找抗性的原因。但是,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较少,对于细菌的抗性的存在有一定的认识。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试验方法:将沙门氏菌进行活化后,分别放入不同的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培养温度分别设置为最适温度36℃,低于最适温度的10℃和28℃以及较高的温度45℃。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沙门氏菌进行热处理,对存活下来的沙门氏菌进行平板计数。
分析数据:利用JMP对每组培养温度的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处理,拟合Weibull模型,得出规律。
得出结论:根据数据结果,得出一般性规律。
5. 参考文献
[1]LIU J, ZHAI L, LU W, et al. Amino aciddecarboxylase-dependent acid tolerance, selected phenotypic, and virulence geneexpression responses of Salmonellaenterica serovar Heidelberg[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7, 92:33-39.
[2] ALVAREZ-ORDONEZ A, FERNANDEZ A, LOPEZ M.Relationship between membran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heat resistance ofacid and cold stressed Salmonellasenftenberg CECT 4384[J]. Food Microbiology, 2009, 26(3): 347-363.
[3]朱奇,陆斌兴,覃有泉,樊秋云.沙门氏菌生物学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9(07):474-478.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