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开题报告

 2022-08-06 08:58:5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不属于银行,但事实上它发挥着商业银行释放信用的功能。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逐渐发展起来,影子银行的风险逐渐暴露,不断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收到重视。作为新兴的金融产物,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信用中介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相对于传统银行体系而言,其在监管方面受到较少的约束。因此,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产物,其风险与发展速度并存,逐渐受到全球金融体系各方的广泛关注。

虽然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萌芽时期,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自身的特点和风险,其自身风险以及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因此,对于影子银行体系及其风险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游离于监管框架之外,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其自身存在巨大的风险。这对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加强其风险的识别与监管,对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广泛而密切的业务和渠道联系,影子银行体系能向传统银行业传递风险。研究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不仅有利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更有利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测算和监管,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影子银行自身风险及其监管措施上,很少关注影子银行风险外溢效应。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风险溢出效应进行测度,这有利于监管部门掌控影子银行体系及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更好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其成为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完美补充,推进我国金融创新的有序开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将依据对影子银行进行客观定位,分析其发展现状,对影子银行内在风险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渠道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风险溢出效应进行测度,引入CoVaR模型改进现有金融测量VaR模型,充分考虑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溢出情况,减小风险隐患,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审慎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提出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做了大量的研究,其讨论范围主要围绕影子银行定义及风险监管措施等。克鲁格曼(2009)认为,由于影予银行发挥着与传统商业银行类似的功能,应该受到与商业银行相同程度的监管。Pozsaretal.(2010)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Schwarcz(2012)认为,影子银行的监管应着眼于经济效率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上。Gennaiol(2011)通过构建模型来探讨影子银行活动与金融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理性预期假设下,影子银行体系具有内在稳定性并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Plantin(2012)则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引入家庭、企业、银行三个经济主体,来讨论引入影子银行体系前后的不同情况对传统银行的审慎性监管的不同影响。其研究表明,加强资本监管虽然有利于降低银行倒闭给其他经济体造成的负溢出效应,但在严厉的资本监管下商业银行有可能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监管套利。

由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较小,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别。何德旭和郑联盛(2009)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极高的杠杆操作、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完整的信息披露以及缺乏监管等特性给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带来了新的挑战。邵延进(2011)对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间的关系作了简要分析,指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巨大系统性风险隐患。李波、伍戈(2011)建立模型对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进行了讨论,指出影子银行的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挑战。陆晓明(2014)通过对比美国影子银行与我国影子银行的不同,分别分析了两种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风险特征等因素,由此揭示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王家华和蔡则祥(2014)认为,尽管我国影子银行结构化产品较为单一,信用链条较短,但由影子银行主体之间存在交叉传染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可能加剧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在宏观审慎监管之外,需要配合独立的内部审计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影子银行风险的产生。祝继高等(2016)从影子银行体系资产端出发,通过商业银行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角度,得出:商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业务规模越大,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就越高,但是这一结论在存贷比较高的银行并不成立,这说明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并与影子银行产生密切的资金合作的重要动机是为了规避监管。方先明等(2016)认为,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由证券及信托公司为主的非银金融机构以及民间投融资公司进行业务交叉和资金流动性往来的桥梁,影子银行固有的高杠杆率操作及期限错配的属性,使得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长期聚集,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流动性危机以及信用挤兑便如多米诺骨牌延伸至每一个金融体系的角落,传统商业银行作为与影子银行关联最为密切的资金关联关系,因此一旦影子银行发生挤兑危机,商业银行将首当其冲。风险极易传染至整个金融体系。王晓枫(2017)通过建立银行同业业务之间的风险传染模型的实证模型,通过测度银行同业业务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由此映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存在风险溢出效应。王帅(2019)通过构建动态Copula-CoVaR模型,由此测度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发现存在的这种溢出效应存在不对称性。影子银行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时滞性,因此需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尽早建立完善的监管措施。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项目计划在2022年5月之前,完成以上任务,具体的研究进度如下表所示:

任务

时间安排

绪论、文献综述等内容的撰写

2022年12月

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内在逻辑

2022年12月-2022年1月

模型优化、数据选取等工作

2022年12月

风险相关性实证结果的分析

2022年12月-2022年1月

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2022年1月-2022年2月

结论与建议

2022年2月

5. 参考文献

[1] FCIC.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Report,OfficialGovernment Edition, January, 2011

[2] FCIC. Shadow Banking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R].Preliminary Staff Report, May 4.2010

[3] FCIC. Preliminary Staff Report: Shadow Bank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May 4 2011. p.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